本文目录概要:
- 1、2019年上半年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幼儿)》真题及答案
- 2、中学语文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及答案
- 3、2021小学教师资格证真题
- 4、历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辨析真题及答案(一)
- 5、2022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高中数学真题
- 6、2019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 (小学)真题附参考答案
2019年上半年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幼儿)》真题及答案
《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小学)》百度网盘资源免费下载
链接:
提取码:njtp
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小学)|2019年上半年综合素质(小学) 网络.doc|2019年上半年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 网络.doc
中学语文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及答案
教师资格证考试语⽂考题及答案
教师资格证考试语⽂考题
1.为教学培根的《谈读书》⼀课,教师计划通过⼀篇同样与\”求知\”有关的作品进⾏导⼊,以下恰当的⼀项是( )。
A.罗迦·费·因格《事物的正确答案不⽌⼀个》
B.莱蒙托夫《祖国》
C.杰克·伦敦《热爱⽣命》
D.契诃夫《变⾊龙》
1.【答案】A。解析:罗迦·费·因格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个》论述了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问题,突破过去⼈们早已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故本题选择A项。
2.学习鲁迅《阿Q正传》,教师讲解\”阿Q在这刹那,便知道⼤约要打了,赶紧抽紧筋⾻,耸了肩膀等候着,果然,拍的⼀声,似乎确凿打在⾃⼰头上了\”⼀句的修辞⼿法,并补充其他例⼦引导学⽣理解,下列合适的是( )。
A.⼤⾍见掀他不着,吼⼀声,就像半天⾥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冈也动了。(施耐庵《景阳冈打虎》)
B.如果出到⼗⼏⽂,那就能买⼀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帮,⼤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隔壁的房⼦⾥,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鲁迅《孔⼄⼰》)
C.⽣命像向东流的⼀江春⽔,他从最⾼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冰⼼《谈⽣命》)
D.那树有⼀点佝偻,露出⽼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烟⽕⼀样繁密。(王⿍钧《那树》)
2.【答案】A。解析:题⼲中的例句为夸张(超前夸张)。A项为夸张;B项为借代,\”短⾐帮\”代指劳苦的劳动⼈民;C项为⽐喻;D项为⽐喻、拟⼈。故本题选择A项。
3.某教研室组织教师学习《义务教育语⽂课程标准(2011版)》围绕\”教学建议\”展开讨论,下列观点不恰当的是( )。
A.学⽣是语⽂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B.教师应努⼒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过程与⽅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
C.语⽂教学要注重语⾔的积累、感悟和运⽤,尤其是让学⽣打好扎实的语⽂基础。
D.重视学⽣读书、写作、⼝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实践,提倡多读多写,让学⽣在语⽂实践中学习语⽂,学会学习。
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课标的理解。C项语⽂教学要注重语⾔的积累、感悟和运⽤,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打好扎实的语⽂基础。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的好奇⼼、求知欲,发展学⽣的思维,培养想象⼒,开发创造潜能,提⾼学⽣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提⾼语⽂综合应⽤能⼒。故本题选择C项。
4.教科书中《爱莲说》设置了⼀道练习思考:\”《爱莲说》称莲为\’花之君⼦\’,根据课⽂内容,说说作者⼼⽬中的君⼦具备哪些美好品质。和同学讨论⼀下,如何理解\’出淤泥⽽不染\’的⼈⽣境界?\”对思考练习的分析,下列不恰当的是( )。
A.强调学⽣审美意识,培养审美情趣
B.⿎励学⽣展开对话,表达个⼈观点
C.引导学⽣理解概念,提升整合能⼒
D.促使学⽣深⼊思考,学会质疑探究
4.【答案】C。解析:思考题中\”根据课⽂内容,说说作者⼼⽬中的君⼦具备哪些美好品质\”旨在帮助学⽣进⾏深⼊思考,感受\”花之君⼦\”——莲的美好形象,培养学⽣的审美情趣。\”和同学讨论⼀下,如何理解\’出淤泥⽽不染\’的⼈⽣境界?\”这⼀问题的设置,⿎励学⽣表达个⼈观点,展开与⽂本、他⼈的对话。C项中\”引导学⽣理解概念\”违背了练习的审美探究的初衷,仅从\”花之君⼦\”⽚⾯的字义上去理解,未体现语⽂课程的⼈⽂性特点。故本题选择C项。
5.阅读《我的第⼀本书》教学实录,回答问题。
师:感谢三位的精彩朗读,哪位同学来点评⼀下?
⽣1:⽗亲的第⼀问应该读出\”⽣⽓\”的⼝吻,刚才朗读者语⽓嫌低了。
师:他说要读出⽣⽓的语⽓,同意吗?
⽣2:不同意。因为这⼀问前⾯的语境是⽗亲\”愁苦\”地望着\”我\”,所以应该是声⾳低沉些。
师:好!请你朗读这⼀句,体会⼀下。(⽣动情地读。)
师:那么,读第3、4节,⽗亲感动我们的主要是什么呢?
⽣3:对\”我\”学习的⽆⽐关⼼,对\”我\”的疼爱。
⽣4:对\”我\”友情的尊重,对\”我\”做法的理解。
⽣5:这样的⽗亲值得《羚⽺⽊雕》中的⽗亲学习。(⽣笑)
⽣6:对\”我\”的宽容和尊重。这样的⽗亲真了不起,你看,就因为我把\”承\”少写了⼀横,⽗亲就将\”承\”改为\”成\”字,很让⼈感动。
师:同学们品味得很到位,第8节还没有同学分析。让我们⼀起先把第8节读⼀遍。
(⽣齐读第8节。)
以下对画线部分的评价,有⽋妥当的⼀项是( )。
A.通过让学⽣点评学⽣的⽅式,发挥学⽣在课堂中的主动性。
B.⽼师不直接对学⽣的⾏为给予评价⽽是把问题抛给另外的学⽣,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
C.学⽣思维活跃,迁移能⼒很强,课堂上要注意保护学⽣的迁移思维。
D.教师对学⽣从不同⾓度理解课⽂内容的⽅式没有给予恰当的肯定就进⾏下⼀节内容。
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要点教学评价。教师有对学⽣给予肯定的评价,因此选择D选项。
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重点考点
⼀、教育观
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向全体学⽣
(2)促进学⽣全⾯发展
(3)促进学⽣⽣动,活泼,主动发展
(4)促进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的培养
(5)着眼于学⽣的可持续发展
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法:
途径有:
(1)树⽴素质教育理念,把握课改精神,实践新课程(基础教育新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2)学校管理,课外活动和班主任⼯作
(3)举⾏德智体美并进的教育活动
⽅法有:
(1)提⾼教师队伍⽔平,限度的发挥教师的作⽤(主导性作⽤,更新教育理念,提⾼素养)
(2)将教育⽬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3)引导和调动学⽣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5)建⽴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价教育现象根据要求和素质教育观念进⾏分析
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提⾼全体学⽣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的,以尊重学⽣个性,注重开发⼈的⾝⼼潜能,注重形成⼈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
(1)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2)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国际教育改⾰和发展的共同趋势;
(3)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和发展的需要;
⼆、学⽣观
我国所倡导的学⽣观:以⼈为本和全⾯发展理解“⼈的全⾯发展”的思想
⼈的道德、体⼒和智⼒的全⾯、和谐、充分的发展。⼈的劳动⼒全⾯发展素质教育的学⽣观的思想基础就是以⼈为本,⼈的全⾯发展本质是⼈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社会性需要和精神需要,社会素质和能⼒的全⾯发展
理解“以⼈为本”的涵义,在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的全⾯发展为本
“以⼈为本”是⼀种肯定⼈的作⽤和地位,强调尊重⼈、解放⼈、依靠⼈和为了⼈的价值取向。教育中以⼈为本就是以学⽣为本(1)学⽣是完整的,具有独⽴意义的个体(2)学⽣是学习的主体(3)学⽣需要尊重(4)学⽣都有潜⼒学⽣的全⾯发展要求从⾝⼼健康发展,主体性发展,中学⽣社会⽂化发展三个⽅⾯⾝⼼健康发展:⽣理⼼理健康的成长,⽣理⼼理健康得到社会的实现主体性发展:建⽴正确的⾃我认识,培养正确的⼈⽣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全⾯发展的⼈所需的⾃觉发展,主动发展。(主体性发展是中学⽣全⾯发展的核⼼)社会⽂化发展:主要涉及到德,智,体,美,劳动技术教育等
运⽤“以⼈为本”的学⽣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的对待每⼀个学⽣,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缺陷等歧视学⽣
教育中以⼈为本就是以学⽣为本,以全体学⽣的全⾯发展为本坚持以⼈为本,必须⾯向全体学⽣,必须以学⽣作为教育活动的起点,必须以促进学⽣全⾯发展为⽬标;中学⽣全⾯发展为本的要求:中学教育必须以中学的发展需要为本,必须以中学⽣的全⾯发展需要为本,必须以全体中学⽣的发展需要为本“以⼈为本”也就是所有学⽣发展为本,必须坚持教育公正公平的原则教育机会均等,要求公正的对待学⽣,不因何种原因,给予学⽣相同的教育机会
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的个性发展
分阶段教育:学⽣的才能有⾼有低,因⽽给予学⽣的教育机会要按照学⽣的才能⾼低来进⾏分配;
因材施教:学⽣的个性潜能不同,因⽽给予不同个性发展潜能的学⽣提供有利于发展的教育机会。
师⽣关系:尊师爱⽣,民主平等,教学相长
三、教师观
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重点)
(1)必须学会学习,加强终⾝学习的意识和能⼒
(2)培养和发展⾃⼰的反思能⼒,成为反思型教师
(3)培养和强化创新精神和创新能⼒
(4)重视交往与合作能⼒的培养
(5)要成为课程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具备终⾝学习的意识
(1)为什么要终⾝学习
①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终⾝学习
②教师⾃我实现必须终⾝学习
③提升教学⽔平须坚持终⾝学习
④提⾼教育创新精神须终⾝学习
⑤终⾝学习是教师的职业责任
⑥教材改⾰要求教师必须终⾝学习
(2)教师终⾝学习的可⾏性教师学习的内容:
①学习能⼒学习
②专业知识学习
③教育理论学习
④信息技术学习
教师终⾝学习的⽅法
①系统的终⾝学习
②校本学习
③成⼈教育
④媒体学习
教师终⾝学习在教学中的作⽤
①提⾼课堂教学效率
②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
③传播终⾝学习观念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各种⽅式和⼿段促进⾃⾝的专业发展
要求:(1)培育学习能⼒,做学习型教师(2)培养反思能⼒,做反思型教师(3)培育创新精神,做创新型教师(4)培养合作能⼒,做伙伴型教师;(5)培育科研能⼒,做研究型教师。
具备丰富的教育⼼理学知识,情深的专业学科知识素养,⼴博的知识视野要获得专业的终⾝发展就要终⾝学习,可通过正规,⾮正规,校本专业教育发展
⽅法有:专业知识学习,教育反思,教育研究
全⾯提⾼教育教学质量
(1)抓常规教育,培养良好习惯;(2)重情感教育,培养健全⼈格(3)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4)多联系实际,培养动⼿能⼒(5)多样化教学,强化主动学习(6)重因材施教,强化学困帮扶
如何提⾼教学成绩:
(1)讲⽅法:处理好师⽣关系;(2)讲落实:监控好教学环节;(3)讲思路:培养好学习习惯;(4)讲科学:发展好教研能⼒。
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具有从事教育⼯作的热情和决⼼
(1)教师职业的责任
教师的根本职责是培养社会主义新⼈,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是①学⽣全⾯发展的培养者②民主师⽣关系的建⽴者③学⽣学习过程的指导者④教育信息的开发应⽤者⑤学⽣健康⼼理的培育者
(2)教师职业的价值对教师个⼈:可以满⾜教师作为个体⾃我⽣存和发展的需要对他⼈:对国家,社会,集体和⼈类都有着巨⼤的贡献,为社会和进步提供精神财富,培养全⾯发展的接班⼈和建设者
(或者①教师是⽂化传递者②教师是⽂明促进者③教师是智慧开启者④教师是道德塑造者
2021小学教师资格证真题
答:2021下半年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真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大家对答案估分有所帮助。
一、单项选择题
1.语文课上,张老师提出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通过小组讨论加以解决,从教师观的角度。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张老师注重学生发展的独特性
B.张老师是学生成长的研究者
C.张老师注重学生发展的主体性
D.张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答案】C
【解析】新课改的教师观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张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并且进行小组讨论解决问题,体现了老师是促进者的角色。
A.艺术美和科学美 B.社会美和科学美 C.艺术美和社会美 D.社会美和自然美
【答案】C
【解析】“传统礼仪的来源与演化”是社会美,“通过自编情景剧的形式表现出来”是艺术美
3.下列选项属于正确的学生观的是
①学生是发展着的人
②人是未完成的存在物
③学生是自我发展的主体
④学生的发展应当具有个性化
⑤教师是学生发展的帮助者而不是决定者
⑥教师要不断自我完善才能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⑤
D.①⑤⑥
【答案】A
【解析】“以人为本”的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历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辨析真题及答案(一)
1、目前我国普通高中不属于基础教育。
这种说法不正确。
我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和普通中小学教育,普通高中属于这一范畴。
2、教学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教学不仅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包括智育、德育、美育、体育和综合实践劳动在内的教育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基本规范传授给学生,为他们在智能。品德、美感、体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还能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有什么样的道德认识,就一定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当个体对某一道德准则有了系统的认识,感到确实是这样的,就形成了有关的道德观念。当认识继续深入,达到坚信不疑的程度,并能指导自己的行动时,就形成了道德信念。道德信念对行为具有稳定的调节与支配作用,只有道德观念而无道德信念时,就会经常发生诸如明知顾犯之类的错误行为,这时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不一致。
4、学习所引起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短暂的。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景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因此,学习所引起的是相对持久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5、德育就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四大类,而不仅仅指道德品质的教育。
6、直观教学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所谓“直观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时应用各种直观手段,使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和已有经验,直接感知学习对象,获得生动表象;同时引导学生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进行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全面深刻地理解概念、规律和原理。教师要认识到直观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不要为直观而直观,避免直观的形式化、庸俗化。
7、注意转移即注意分散。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有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该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注意的转移和注意的分散是不同的,虽然都是注意对象的变换。注意的转移是在实际需要时,有目的的把注意转向新的对象,使一种活动合理地被另一种活动所替代。注意的分散实在需要注意稳定时,受无关刺激干扰,或由单调刺激所引起,使注意离开需要注意的对象。
8、非正式群体在班级管理中只有消极作用。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在同伴交往过程中,一些学生自由结合、自发形成的小群体,称为非正式群体。它是同伴关系的一种重要形式。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如果在目标一致的情况下,出于成员之间的利益、爱好、信仰方面相似,引导的好,对班级群体可以发生积极作用。如果它与正式群体的目标不一致,则会产生消极作用,甚至会称为破坏性的力量。
9、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教育要收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制约,但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教育具有继承性;二是教育要收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三是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10、教学评价就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进行的价值判断。教学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进行课程评价。
11、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只有消极影响。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心理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状态。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这是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产生积极影响。而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此时定势对问题解决产生消极影响。即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既有消极作用也有积极作用,故本说法不正确。
12、德育过程即品德形成过程。
这种说法不正确。
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德育过程的最终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品德形成属于人的发展过程,德育过程是对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调节与控制。二者是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
以上就是关于历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辨析真题及答案的分享,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教师资格证考试技巧、备考攻略等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及时关注本平台哦!
2022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高中数学真题
你好,2022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高中数学部分真题如下
01.真题:
02.参考答案:
选择题1-8 CDAACBDC
9.
单调递增区间为[0,1][2,-oo],单调递减区间为(一o,0)利( 1,2);极大值为2,极小值为1。
因为f(z)=4a – 12\’+8z=0,z =0或z = 2,f\'(z)≥0推出[0,1]和[2,+oo )单调递增﹐由f\'(z)0推出,(一oo,0]和(1,2)单调递减,f(1)=2,f(0)= f(2)=1
10.
2x-3y-z+7=O
a +y— z=0
b:方向向里m=(1,1,—1);l2 :方向向里m2 =(2,1,1),设平面法向量为
2r+y+z=o ’
令y = 1则a = -\’,z= ,,推出n=(-,1,),又因为l在平面内,
所以点(1,2,3)也在平面内,带入得一(z一 1)+(-2)+,(z-3)=0,即2z – 3g 一 z+7=0
11.
(1)0.84 (2)4/7。
设该班级男生0.4人,女人0.6人,选中男生滑冰的概率为0.36 ,那人滑冰的概率0.48 ,
的概宏为∩84 0.48_4
则这名学生选修滑冰的概率为0.84,0.84”7
12.
参考解析:研究椭圆几何性质的两种方法:
①用曲线方程研究几何性质,例如通过椭圆方程研究x、y的取值范围,通径,焦半径取值范围等,能够解释椭圆标准方程a,b,c的几何意义,这种方法是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典范。
②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性质,在研究过程中,经历从图形直观抽象几何性质的过程,提取出利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性质的一般方法,建立离心率模型。
13.
(1)不等式左侧分别是(x,y)到(0,0) , (o,1),(1,0),(1,1)的距离,可以提升学生对两点间距离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2)(x,y)到这四个点的距离之和,可以结合这四个点在平面上的位置进行分析,xy的范围对应第一象限边长为1的正方形范围,在这道题的解决过程中,增强了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
2019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 (小学)真题附参考答案
《04 综合素质 极致真题(小学)题本 70页.pdf》百度网盘资源免费下载
链接:
提取码:j3gr
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小学)|2019年上半年综合素质(小学) 网络.doc|2019年上半年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 网络.doc